《古拉格群岛》第一章群岛之舟及《古拉格群岛》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读者小说网
读者小说网 穿越小说 重生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官场小说 架空小说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小说排行榜 推理小说 同人小说 经典名著 耽美小说 科幻小说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灵异小说 乡村小说 短篇文学 重返洪荒 官道无疆 全本小说
九星天辰诀 我欲封天 小姨多春 完美世界 罪恶之城 官路红颜 雄霸蛮荒 苍穹龙骑 孽乱村医 绝世武神 神武八荒 主宰之王 女人如烟 帝御山河 一世之尊
读者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古拉格群岛  作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书号:44579  时间:2017/12/3  字数:30754 
上一章   第一章 群岛之舟    下一章 ( → )
  你看那车轮,车轮!

  滚滚向前永不停,不停!…

  你看磨石多沉重,沉重!

  隆隆旋转又跳动,跳动!…——

  W-缪勒

  第一章群岛之舟

  一个被妖术控制的群岛的成干个岛屿,星罗棋布于几乎从白令海峡到博斯普鲁斯海峡之间的广大地域。这些岛屿是不可见的,但确实存在着。人们还利用同样不可见的方式,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不间断地运送着具有血、体积和重量的不可见的囚徒。

  通过哪里运送?用什么交通工具?

  有专设的大型港口——递解监狱;也有简易港口——劳改营递解点;有特制的封闭式钢壳船只——“囚犯车厢”在碇泊场上接送他们的不是舢舨和汽艇,而是同样封闭式的钢壳的运转灵便的“乌鸦车”“囚犯车厢”是按照铁路行车时刻表运行的。另外,在需要的时候,还发出长串的运输车队——用运牲畜的红色闷罐车皮编组的列车——从一个港口拉到另一个港口,从群岛的一端沿对角线直达另一端。

  这是一套多么有条不紊的体系!这是人们花了几十年时间不慌不忙地建立起来的,是一群吃得的、制服笔、从容不迫的人们缔造起来的。每逢单十七时正,基涅什马押解队在莫斯科北站接收布蒂尔卡、普列斯尼亚及塔干卡各监狱的“乌鸦车”运来的解犯。每逢双早六时前,伊万诺沃押解队到达车站,从车厢里带出并负责看押前往涅列赫塔、别热茨克、博洛戈耶的中转解犯。

  这一切就发生在你们身边,紧挨着你们,可是你们都是看不见的(当然也可以闭眼不看)。这些民们上下车,在大站上是在离客运月台很远的地方,只有搬道工和巡道工才看得见。在较小的站上,也是专找两座仓库之间的僻静夹道。“乌鸦车”股朝着“泽克车厢”倒开过去,踏板对准踏板。囚犯投工夫扭脸看站房、看你们,看其他车厢。他只来得及看踏板(有时最低一级的踏板都有他那么高,连爬上去的力气也没有),从“乌鸦车”到“犯车”车厢之间的狭窄通道两旁站了押解队员。他们一个劲儿地吼叫着:“快!快!…上!上!…”有的还挥舞着刺刀。

  你们领着孩子,提着箱子、网兜,在月台上匆匆走过,自然无暇留意:这趟列车为什么多挂了一节行李车?这一节没有标记的车厢的确很像是行李车。它的窗口也是斜钉着铁栅栏。里面是黑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车里乘坐着当兵的——祖国的卫士们。而且每次停车总有两个军人吹着口哨在车厢两边巡逻,同时斜眼瞧着车底下。

  列车开动了。你们可知道,沿着同一条蜿蜒曲折的轨道,跟随着同一股煤烟,穿越过同一片田野,飞掠过同一排电线杆、草垛,百来个囚徒的苦厄困顿的命运,百来颗受尽熬煎的心正与你们同行。他们甚至比你们早几秒钟通过这一段道路——但是,那在你们的玻璃窗外的空气中一闪而过的苦难,比之划过水面的手指只能留下更少的痕迹。在熟悉而单调的列车生活中(开着口的卧具包,放在托盘上送来的茶水),你们难道能够领悟到有一幅多么阴郁可怖的情景仅仅在三秒钟之前通过了你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欧几里得空间?你们的车厢包房里共坐了四位乘客,你们嫌挤,你们颇不满意。可是难道你们能够相信,难道你们能够相信下面这几行字吗?一瞬间之前驶过这个空间的同样大小的一间包房里坐着十四个人。而如果竟是二十五个人呢?如果竟是三十个呢?

  “泽克车厢”——多么令人厌恶的简称!刽子手们发明的简称无不如是。他们想说明这是运送犯人的车厢。但是这个字眼,除了在监狱的文书上,在哪里也没有站得住脚。囚犯们习惯于称它为“斯托雷乎”车厢,或者简单地叫做“斯托雷平”

  随着我国铁路交通的普及,押解囚犯的方式也在逐渐变化。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发配西伯利亚的犯人还是步行或者骑马。一八九六年列宁放西伯利亚已经是乘坐普通的三等客车(和自由人在一起)了。他还曾向列车乘务员叫嚷说车里挤得受不了呢。亚罗申科的名画《到处是生活》让我们看到的还是一节为运送囚犯而草草改装过的四等客车:一切仍是原封不动。囚犯们像普通人一样坐在里面,只是窗口内外加了栅栏。这样的车厢在俄国的铁道上跑了很多年。有人记得,一九二七年发配时,就是乘坐这样的车厢,只是男女分开了。另一方面,社会革命人特鲁申回忆说,早在沙皇时代,他就曾经乘坐“斯托雷平”发配过,不过仍是按照克雷洛夫时代的老规矩,六人一间包房。

  这种车厢的历史是这样的。它真的是在斯托雷平时期首次在铁路上跑的:它设计于一九0八年,但是为了运输前往国家东部去的移民用的,当时出现了一股强大的移民风,而车厢不够。这种类型的车厢比普通客车车厢矮些,但比货车车厢高得多,它有放家什或家禽的辅助空间(即现在的“半”包房,闭室)——但自然没有任何栅栏,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在窗口上。栅栏是被一种善于发明创造的思想装上的,我倾向认为是布尔什维克的思想。可是这种车厢却落了个斯托雷平的名字…这位大臣曾为把绞索称为“斯托雷平领带”一事要求和杜马代表决斗,但这种身后的诽谤他却无法制止了。

  要知道不能指控古拉格的长官们使用了“斯托雷平”这个术语——不,从来是用“泽克车厢”这个词儿。这是我们犯人们,出于对官方名称的抵触,想按我们自己的意思给个野点的叫法,上当受骗地看上了前辈囚犯们(一算就知道是二十年代的囚犯)给我们的这个绰号。绰号的作者可能是什么人?不会是“反革命”他们不可能把沙皇内阁总理和契卡联想在一起。这绝对只可能是自己也没想到地突然被拉进契卡绞机的“革命者”:或是社会革命员,或是无政府主义者(如果绰号出现在二十年代早期的话),或是托洛茨基分子(如果是在二十年代末期的话)。过去曾以毒蛇之口杀害了这位伟大的俄国活动家,在他身后又以恶言秽语玷污他的名声。

  但是因为这种车厢仅在二十年代才受到偏爱,得到普遍和专门的使用是从我国生活一切都整齐划一了的三十年代起的(那时一定新制了许多这样的车厢),那么把它称作“斯大材而不是“斯托雷乎”才是公正的。

  所谓“泽克车厢”就是一节普普通通的包房式客车。只不过全车厢九间包房之中供囚犯乘坐的五间(这里如同群岛各处,一半设施是供看管人员使用的)不是用板壁而是用栅栏与走廊隔开。这是为了便于监视,栅栏的铁条是斜向叉的,像车站小花园的篱笆。它的高度直达车顶,因而取消了走廊顶棚上向包房里面开门的行李橱。走廊一侧的车窗是正常的,但是也加上了斜栅栏。囚犯乘坐的包房一侧没有车窗,只是在二层铺的高度有一个用固定的百叶窗遮住的气孔,上面也钉了栅栏(我们觉得这节车皮像是行李车,正是因为它没有车窗)。包房的门向侧面推开,是铁栅栏门。

  这一切加在一起,从走廊里看去很像动物园:在一长排栅栏后面,一些略似人类的可怜巴巴的动物在地板上和铺板上蜷缩着,用哀求的目光望着你,要喝的,要吃的。但是动物园里从来不会把动物们这样紧地挤在一起。

  据外面的工程人员计算,一间“斯大林”包房,下铺可以坐六人,中铺(它整个连成一个统铺,仅仅在靠门的地方留下一个供爬上爬下的缺口)可以躺三人,上面的两个行李架可以躺二人。现在,除了这十一个之外,再捅进十一个(最后几个是看守员关门时用脚蹬进去的)——瞧!这才是“斯大林”包房的完全正常的定员。上层,每个行李架上各有两人龇牙咧嘴地半躺半坐着,中层统铺躺着五个(这是最有福气的,这位子要动武才能抢到。如果包房里有盗窃犯,睡在那儿的准是他们),底下还剩十三名:下铺一边各坐五名,他们的腿之间的夹道里坐三名。其他地方——人里,人身上,人底下——放他们的东西。就这样蜷着腿紧挤在一起,一昼夜一昼夜地坐着。

  不,这样干并不是故意折磨人!已决犯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战士,为什么要折磨他呢?是要把他用到建设上的。但是,你们也会同意,他这不是去丈母娘家作客,总不能招待得叫外头的人都眼红吧。当前我国交通运输有困难:他们到得了目的地,死不了人的。

  从五十年代起,火车运行时刻正常了,囚犯们在路上的时间也就不太久,也就是那么一两天、两三天。战时和战后几年,情况要糟糕一些:“斯大林”车厢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哈萨克斯坦)到卡拉干达可能走七昼夜(每间包房里头可是装了二十五个人哪!);从卡拉干达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八昼夜(每间包房二十六人)。甚至从古比雪夫到切利亚宾斯克这段距离,一九四五年八月苏济在“斯大林”车厢里面也坐了好几昼夜。他们一间包房里装了三十万个。真的是人摞人。所有的人都在不断地挣扎、搏斗。而一九四六年秋,H-B-季莫费耶夫一列索夫斯基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去莫斯科,包房里竟有三十六人之多。整整几昼夜他悬在人丛里,脚不沾地。后来开始死人——死尸是从人们的脚底下拖出去的(诚然,不是马上拖走,而是过了一天以后)——这才松动了一些。他这次去莫斯科全程用了三个星期。(可是到了莫斯科,发生了一件奇迹之国的奇迹,季莫费耶夫-列索夫斯基由军官们亲手抬出车厢,用小卧车接走了:原来把他搞来是为了要他推动我国科学的发展。)

  三十六——是极限吗?我们手头没有三十七人的证据。但是依照唯一科学的方法,经受过与“极限论分子”斗争的教育,我们应当给予这样的回答:决不!决不是极限!也许在别的什么地方是极限,可在我们这儿决不是。只要包房里,哪怕是铺板底下,哪怕是肩膀、腿、脑袋之间,还剩有几立方分米的没有被挤掉的空气,这间包房便完全适合于接收更多的囚犯!如果要设定一个极限数,那就是一间包房的全部空间所能容纳的细心垛好的未卸开的尸体的数量。

  B-A-科尔汉耶娃从莫斯科出发时乘坐的包房里装着三十名女犯,大多是为宗教信仰被判处刑移住的衰弱的老太婆(这批女犯到达目的地以后,除两个人以外,全部都躺进了医院)。她们没有人死在路上,这是因为其中有几个是因为“勾搭外国人”而坐牢的年轻、丰、漂亮的姑娘,她们一个劲儿地羞辱押解队员:“你们这样押送这些老大娘,不觉得害臊吗?她们是你们的妈!”与其说是姑娘们的道德论据,恐怕不如说是她们人的外貌对押解队员起了作用。几个老太婆被关进…闭室。而在“泽克车厢”里关闭不是受罚,而是享福。五间囚犯包房只有四间是集体囚室,第五间劈成两半——两个窄长的半间,各有一个下铺和一个上铺,像列车员的包房一样。这些闭室是做隔离犯人用的;三四人一间,又方便,又宽敞。

  不,这不是故意用干渴折磨囚犯。在车厢里的这些疲惫而拥挤的日子里,从来不供给一顿热食,只发给咸鲱鱼和干绘鲻鱼(在西伯利亚和乌克兰,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年年如此,冬夏如此,这种事情连例子都不需要举)。这并不是故意用干渴折磨他们。否则请你自己说说看,在路上用什么喂这些废物才好?在车厢里供给他们热食不合规定(诚然“泽克车厢”里有一间包房是当厨房用,但它是专为押解队预备的)。总不能发给他们生麦屑粉吧?也不能让他们吃生鳝鱼吧?给他们罐头——不怕他们噎着吗?咸鲜鱼!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再加上一小块面包——他们还想要什么?

  你就收下吧,收下你那半条咸鲱鱼吧。只要人家发,你就应该高兴才是!如果你是聪明人,这条成鱼你不要马上吃,暂且忍一忍,藏在口袋里,到递解站有水的地方再干掉它。如果给的是漉漉的洒了盐粒的亚速夫海刀鱼,那就比较难办。这东西在衣兜里是放不住的。你快用衣襟、手绢、手掌心去接住,当时就把它吃掉。刀鱼是用什么人的衣裳垫着分的,而干鲶鱼押解队员直接倒在包房的地上,然后放在座位上或人们的膝盖上分配。

  雅库博维奇(《在被遗弃者的世界里》,莫斯科,一九六四,第一卷)描写上一世纪的情景时说:在那个可怕的时代,发配西伯利亚的途中,每人一天发给伙食费十戈比。当地一个用小麦面做的大圆面包(三公斤?)价值五戈比;一瓦罐牛(两公斤?)值三戈比。“囚犯们的日子颇为好过。”他写道。然而伊尔库茨克的物价就偏高些,一磅卖十戈比。于是“囚犯们简直在挨饿”一个人一天才给一磅,这岂不跟发给半条鲱鱼一样了吗?…

  如果鱼已经发给了你们,那么面包也就不会宣布停发,说不定还会洒给你一撮砂糖。比较糟糕的情况是押解队员走过来宣布;今天不开伙了,你们的口粮没有发下来。也可能是真的没有发下来:某监狱会计室的帐面上把数字填错了地方。也可能是这么回事:发是发下来了,可是押解队员自己的口粮不够吃(他们的肚子平时也填得不那么瓷实),决定从犯人嘴里抠出一点面包。可是如果只发给犯人半条鲜鱼,不发面包,那就会引起疑心。

  当然,这仍然不是故意叫犯人受罪:吃了威鲜鱼,不给饮水(从来没有给过),连生水也不给。你们要明白:押解队的编制有限,一部分在走廊里站岗,在车厢的通过台执勤,停车的时候还要在车外爬上爬下,检查哪里钻了没有。另一部分在擦。而且政治学习、战斗条令学习总要占点时间。还有一部分不当班的人要睡觉,法定的八小时睡眠是必须保证的,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嘛。再说,拎桶去打水要跑好远的路,心里还觉得怪憋气:一个苏维埃军人凭什么要像骡子似的驮水伺候人民的敌人?有时候因为列车编组和改挂“泽克车厢”被拖到站外(为了避人耳目)一整天,连自家红军厨房的水都没处打呢。诚然,解决办法是有的:从火车头的煤水车里舀那又浑又黄漂着机油的水,就这水,犯人们也会爱喝的。反正在半明不暗的包房里什么也看不清楚(他们那一侧没有窗户,没有灯,只从走廊一侧透来一点亮)。还有,发水要费很长时间。犯人们自己没有缸子,有也没收了,只好用两只公家的缸子饮水。这时候你就得站在那里,舀了递,递了舀,一直等到他们喝足。(犯人们自己还立了一些规矩:什么先给没病的喝,再给害结核的,最后才给害梅毒的。好像到了下一间包房不是从头来过:先给没病的…)

  好吧,这一切押解队就算都忍下了,那如果这群瘟猪灌了水不要求解手也行。可是结果总是这样:一天一夜不给他们水,他们也不要求解手。给一次水,就要解一次手;要是可传他们。给两次水。就要解两次。这个算盘好打,还是以不给水为佳。

  舍不得让他们去解手并不是因为可惜厕所,而是因为此举责任重大,它甚至相当于一次战斗行动:需要用一名上等兵和两名列兵花很长的时间去完成。需要设两个岗,一个在厕所门口,一个在走廊的另一头,这是预防他们朝那边冲过去c而上等兵则负责一会儿推开一会儿关上包房的铁栅栏门。先放进一个回来的,再放走一个出去的。条令又准许一次放出一个人,以防他们一起冲出来,以防发生暴动。这么一来,一个人上厕所,本包房的三十个人和全车厢的一百二十个人都得等着,押解队值勤人员也得等着!“喂!喂!快点!快点!”他去厕所的路上,上等兵和列兵们不住口地朝他步喝。于是这个人便跌跌撞撞地往前冲,叫人看起来好像是跑着去从国家手里抢劫厕所里的那个窟窿。(一九四九年在莫斯科一古比雪夫的“斯大林”车厢里,一个独腿的德国人舒尔茨听懂了俄国人哈喝的意思,上厕所的时候用一条腿飞快地蹦去蹦回,引得押解队员哈哈大笑。他们要他跳得更快些。一次解手时,押解员在厕所前的过道里推了他一把,舒尔茨摔倒了。押解员火气上来,动手揍他。舒尔茨在拳打脚踢之下站不起身来,只得爬进肮脏的厕所。其他押解员看了又是哈哈大笑。)

  为了防止囚犯在厕所里的几秒钟之内逃跑,也为了迅速周转,厕所的门是不关的。押解员一面站在通过台观察解手的过程,一面替你使劲:“喂!喂!…行了!行了!’审时一开头就命令你:“只许解小手!”这时候在通过台站岗的那个兵决不会允许你干别的。至于手,当然从来不是能洗的:水箱里水不够,也没有时间。只要囚犯碰一碰洗脸地水管的小头,押解员马上从通过台吼起来:“喂,别动,快走!”(即使难谁的行囊里装着肥皂和巾,也不好意思拿出来:这太像“福来儿”的傻样儿了。)厕所里面稀脏。“快点!快点!”囚犯脚上带着臭泥汤挤进包房,踩着别人的胳臂、肩膀爬到上铺去,然后两只脏鞋从三层铺耷拉下来,悬在二层铺上,往下滴水。

  女犯解手时,警卫勤务条令和一般的情理都要求照样开着厕所门,但是并非所有的押解队员都坚持这一条,有的就纵容她们,对她们说:算了,关上门吧!(事后还要叫一个女犯来打扫厕所,押解员又得站在旁边防她逃跑。)

  即使在这样的高速度之下,一百二十人解手也得用两个小时以上,——超过三名押解队员值勤时间的四分之一!而且反正也没有办法使他们足!反正过半小时之后又会有个沙漏似的老头子哭鼻子要解手。当然是不会让他去的,结果他就拉在自己的包房里,这又要给上等兵添麻烦:强迫他用手收起来捧出去。

  归到底:一定要他们少解手!这意思就是——要少给水喝。吃的东西也要少给,这样他们就不会闹肚子,不会毒化空气。不然还像话吗?车厢里简直没法呼吸了!

  少给水!可是规定的成鱼要照发!不给水是合理措施,不发咸鲱鱼可是渎职罪。

  谁也没有存心折磨我们!押解队的行为是合乎清理的。可是我们的处境就好像蹲在囚笼里的古代基督徒,人们用盐粒洒在我们鲜血淋淋的舌头上。

  同样,押解队在递解途中把属于五十八条的犯人和盗窃犯、普通犯混在同一间包房里也绝没有(偶尔的确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只不过是因为囚犯太多,车厢和包房太少,时间又太紧迫-一哪有工夫搞清这些事?四间包房中的一间要留给女犯,其余三间的人员即使要分类,也只能按照到达站分,以便于下车。

  基督被钉在两个凶徒之间难道是因为彼拉多有意要侮辱他?不,正好碰上那一天要把这几个人钉上十字架,各各他只有一个,时间紧迫,于是他便被列在罪犯之中。

  我甚至不敢设想,如果处于普通囚犯的地位,我可能经受到什么…押解队和递解站军官们以殷勤有礼的态度对待我和我的同伴…作为政治犯,我前去服苦役的途中是比较舒适的——在递解站,我住在和刑事犯分开的房间里,还有大车,我的一普特重的行李放在大车上…

  …上面一段话,我省去了引号,这是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含意。因为使用引号不是为了表示讽刺,就是为了表示是别人的意思。现在去掉了引号,这此话听起来有些古怪,不是吗?

  以上是雅库博维奇对上一世纪九十年代的描写。这本书现在已经再版,目的是用那个黑暗时代来教育今天的读者。我们从书中知道了,即使在驳船上,政治犯也有专门的舱房,在甲板上辟有专门的放风区。(《复活》里描写的也一样。局外人涅赫留道夫公爵还可以到政治犯那里去和他们交谈。)只是因为在名单上推库博维奇的姓名后面“漏填了有魔力的‘政治犯’这个字眼”(这是他的原话),他在乌斯特卡拉被“苦役督察官…当做普通刑事犯接待——态度祖鲁、骄横、放肆”不过,事后幸运地澄清了误会。

  多么难以置信的时代!在那时候,混淆政治犯与刑事犯几乎等于犯罪!刑事犯到车站去需要列队,丢人现眼地被沿街押送。政治犯则可以乘轿式马车前往(奥里明斯基,一八九九)。政治犯不吃大锅饭,而是领伙食费,由小饭馆送饭。布尔什维克奥里明斯基连病号口粮也不愿意接受,他嫌太劣。因为一个看守员用“你”字称呼了奥里明斯基,看守长便对他表示歉意说;“我们这里政治犯很少见,看守员不懂得…”

  布蒂尔卡里政治犯很少见!…不是做梦吗?那么他们在什么地方?何况那时候还没有卢宾卡,更没有列佛尔托沃呢!

  拉季舍夫发配的时候戴着镣铐。时值天气严寒,解差从一个守夜人身上下一件“劣不堪的光板羊皮袄”给他披上。然而叶卡捷琳娜随即降下输旨,命令解除镣铐,把他途中所需的一切物品都派人送去。但是一九二七年的十一月,安娜-斯克里普尼科娃从布蒂尔卡递解到索洛维茨的时候却戴着一顶草帽;穿着夏天的衣裳(她是夏天被捕的。她的房间从那时候起一直封着,谁也不愿意准许她从家里取出自己的冬衣)。

  把政治犯和刑事狠分开——这意味着把他们看做是平等的敌手而对他们表示尊重,意味着承认人们可以持有自己的观点。照这样行事,连被捕的政治犯也会感到政治自由!

  但是,由于像你我这样一类人全成了反革命,而各类社会主义者又未能保住他们政治犯的地位,从此你如果再提抗议,再反对把你——政治犯和刑事犯混在一堆,那只能引起犯人们的哄笑和看守员的困惑。“我们这里全是刑事犯,”看守员们会诚恳地回答你。

  这种混合,这种惊心动魄的相遇,或者发生在“乌鸦车”里,或者发生在“泽克车厢”里。在此以前,不论在侦查中受到怎样的迫、拷打、摧残,这全是来自蓝边帽,而你并没有把这些东西视同人类。在你的眼里,他们只是一个蛮横的机关的代表物。然而你的同监难友,哪怕他们的素养与经历和你截然不同,哪怕你和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哪怕他们打了你的小报告,他们终归是同属于你在其间度过了一生的那个习惯的、罪过的、琐碎的人类。

  当你被推进一间“斯大林”的包房的时候,你同样以为在这里只会遇到共患难的伙伴。你的一切敌人和迫者都留在铁栅栏的那一边,你是木会在这一边遇到的。忽然,你抬起头来,朝中铺的正方形缺口处——也就是你头顶上的唯一的天空望去,你看见那里有三四张…不,不是人脸!不,也不是猴脸,猴脸要端正得多!你看见的是一些带着贪婪和讥讽表情的残忍恶的兽面。一个个像蜘蛛望着触网的苍蝇似的望着你。铁栅栏就是他们的网,这下你落网了!他们咧着嘴,好像要从旁边咬你一口。他们说话的时候发出咝咝的声音。他们觉得发出这种咝咝的声音比用有无音和辅音的语言说话更舒服。他们说的话,只有动词和名词的字尾还能听出是俄语。他们讲的是一种不可理解的隐语。

  这些奇异的大猩猩类上身几乎只穿一件背心:车厢里面闷热难忍。他们的青筋绷起的赤红色的脖颈,他们的滚圆的肩肌,他们刺了花纹的黑脯从来没有受到狱中恶劣生活的影响。他们是一些什么人?从哪里来的?忽然从一个这样的脖颈下面耷拉下来一样东西——小十字架!不错,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十字架。你愕然,你稍稍感到宽慰:他们当中有教徒,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看来不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但正是这个“教徒”忽然张口大骂十字架和信仰(他们骂人的时候多少说得像俄语),他伸出两手指头,绷得直,分成两股叉,对准你的眼睛戳来——不是恫吓,而是真地要抠眼珠子。“你这个喂老鸹的死尸,我要把你的眼珠子抠出来!”他们的全部哲学和信仰统统表现在这个抠眼珠的姿势里了。既然他们能像捏死一条粘虫一样捏烂你的眼珠子,那么你身上的和随身的东西还有什么他们能饶过的?十字架在晃动着,你用尚未被戳瞎的眼睛望着这一场野蛮已极的假面舞会,心里感到惑难解;你和他们之间,究竟谁已经发了疯?谁马上会发疯?

  你一生养成的与人们交往的全部习惯顷刻之间被摧毁了。在你以前的全部生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之前,甚而在被捕以后,甚而一定程度上在受侦查阶段,你用言语对别人说话,别人也用言语回答你。这些言语能产生作用,或者说服,或者拒绝,或者同意。你还记得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请求、命令、感谢。但是,你在这个地方碰上的一切都是和这些言语及关系毫不沾边的。瞧,现在这些兽面的东西派下来一名特使,这种脚多半是一个瘪三模样的少年犯,这家伙的蛮横放肆的派头格外令人厌恶。这个小无常解开你的背囊,用手伸进你的衣袋——不是搜查,是掏包!从这一分钟起,你的一切已经不是属于你的,而你本人不过是裹着一些随时可以取下来的多余衣物的橡皮假人。对这条凶恶的黄鼬子,对上面那些兽面生物,根本不可能用语言解释什么,拒绝什么,止什么,央求什么。他们不是人类,这点你一眨眼工夫就明白了。可以做的只有一件事——揍!或者把这个小把戏狠狠地接一顿,或者狠揍~顿上头的那几个大块头的野物。

  可是从下面对付上头的三个,怎么打法?尽管那个小把戏鼠头獐目,但是似乎打小孩总不大合适?只能轻轻地推开?…但是也推不得,因为他立刻就会咬掉你的鼻子,或者上头的立刻会让你的脑袋开瓢(他们自然也有刀子,不过不会拽出来,他们不想在你身上脏了刀刃)。

  你瞧着四邻,瞧着难友——咱们反抗吧,或者提出抗议吧!但是所有你的难友们,你的“五十八条”们,在你之前已经逐个被洗劫过了,他们窝着乖乖地坐在那里。要是他们的目光避开你,那还算好,有时候竟然若无其事地瞅着你,似乎这并不是暴行,不是抢劫,而是自然现象:天要下雨,地要长草。

  原因是——你们错过了时机,先生们,同志们,兄弟们!当斯特鲁仁斯基在维亚特卡监狱里自焚的时候,或者哪怕在你们被宣布为“反革命”以前,你本当猛然省悟,记起自己的身分。

  而现在,你让人家剥掉你的大衣。一张在上衣里的二十卢布的票子被摸到了,连布片一起被扯下来。你的行囊被扔到上头去“检查”你的多愁善感的子在宣判后为你出远门准备的一切全都留在那里了。他们把一支装在小口袋里的牙刷丢下来还给你…。

  在三十和四十年代,不能说每一个人,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这样服服帖帖地任人宰割。(我听到过少量这样的事例:三个(年轻力壮的)人抱成一团,顶住了盗窃犯的袭击。但是他们并不维护普遍的正义,不保护身边被抢劫的人,只保护自己。他们保持着武装的中立。)怎么会搞成这样的?男子汉们!军官们!前方的勇士们!

  一个人要想勇敢战斗,必须对这场战斗有所准备,要预料到它,要明白它的目的。而在这个地方,一切条件都不具备:这个人从来没有和盗窃犯打过交道,他没有预料到这场战斗,而主要的是——他原来的概念中(错误地)认为他唯一的敌人是蓝箍帽,所以完全不懂得这场战斗的必要。他还需要受多次教育才能明白刺花纹的前就是蓝箍帽的股。他们体现着戴肩章的人们从来不说出声的“今天你该死,明天才是我!”的这句启示。新犯人想把自己认为是一个政治犯,也就是说认为自己是和人民站在一边,而国家是站在他们对立面的。这时出乎他的预料地有一群手脚麻利的鬼怪从后面、从侧面向他袭来。结果一切界线都混淆了,明确的概念变得粉碎了。(这个囚犯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集中精力思考,才能清楚原来这群鬼怪跟狱吏们是一鼻孔出气的。)

  一个人要能够勇敢战斗,需要感觉到背后有庇护、侧翼有支持、脚底下有大地。一个“五十八条”犯人丧失了这一切条件。经过政治侦查的绞机以后,人的体被摧毁了:他忍受过饥饿和困乏,在闭室挨过冻,被毒打得瘫卧在地上。但是何止是体?他在精神上也被摧毁了。人们一再向他解说并且证明给他看:他的观点,他一生的作为,他与人们的关系,一概都是错的,因为它们导致了他的毁灭。在法庭的机房里碾碎以后抛出来、付押解的那一团人里面剩下来的,仅仅是求生的望,而没有丝毫的理解力。彻底摧毁和彻底隔绝——这就是对五十八条案件侦查的任务。必须使被判罪人懂得,他们在外面最大的罪过就是企图绕过组织和工会的负责人或行政领导,以某种方式擅自联系或结合。在监狱里这发展成为对任何集体行动的恐惧:两人提出同一内容的申诉或者两人在同一张纸上签名。这些从此永远打消了搞任何联合行动的念头的假政治犯们,现在是不准备联合一致对抗盗窃犯的。他们也根本想不到在车厢和递解站里要携带武器——小刀或短锤。第一,要它干什么?对付谁?第二,你若是使用了它,你头上的凶险的五十八条的大帽子是一个加重情节,再审时你可能得到死刑判决。第三,在使用它以前,如果在你身上搜出刀子,你受的惩罚将不同于盗窃犯:他携带对子,那是淘气。传统、觉悟低;你带刀子,就是恐怖行动。

  最后,根据五十八条坐牢的人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是一些温顺的人(常常是老人、病人),一辈子动口不动手,现在仍和以往一样是不适宜动拳头的。

  可是盗窃犯们却没有经受过这样的侦查。对他们的全部侦查只包括两次讯问,再就是一次马马虎虎的审判,一个短暂的刑期。就连这样的刑期他们也无需服。他们是能提前出去的:或者是大赦,或者自己逃跑了事。即使在侦查期间也没有人剥夺一个盗贼享用外面送进来的牢饭的权利——这是万逍遥法外的同伙们送来的丰富的食物。他一天也没有掉膘,一天也没有衰弱。在押解途中他也能靠敲诈“福来儿”补充点油水。盗窃和抢劫的刑事条款对于他不仅仅毫无压力,相反,他以犯这种罪为骄傲——他的这种自豪感得到所有蓝肩章、蓝滚边的首长们的支持:“没有什么。虽然你是强盗、杀人犯,但你不是叛国分子,你是我们的人,你是能改正的。”盗窃罪的律条里没有第十一项——“组织”盗贼的组织是不遭止的。干吗要止?让它帮助促进我们社会如此需要的集体主义感情不好吗?搜缴他们的武器也只是做戏。不会因为携带武器而惩罚他们。他们的规则是受到尊重的(“他们非这样不行”)。杀人犯在监室里又杀了人,非但不会延长刑期,反而会给他增添光彩。

  这一切确有很深的源。马克思对氓无产阶级的指责,无非是说它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和情绪变化无常。而斯大林对盗贼则一向偏爱——是谁替他抢劫银行的?早在一九0一年他的内和狱中的同志们就曾指责他利用刑事罪犯对付他的政敌。从二十年代起还产生了一个颇为奉承的术语:社会亲近分子。马卡连柯也有同样的论点:这类人是可以改造的。(按照马卡连柯的看法,犯罪的源只能是“反革命的地下活动”)那一类是不能改造的,那就是工程师、神甫、社会革命人、孟什维克。

  既然没有人管束,为什么不偷盗?三四个结伙横行的盗窃犯就能对几十名吓怕了垮了的假政治犯称王称霸。

  有首长们的赞许。以先进理论为依据。

  但是,即使不用拳头进行反击,受害者为什么不上告呢?任何声音走廊里都是能听到的。押解队的士兵们正在栅栏外面慢悠悠地来回走动。

  这的确是个问题。每一个响声,每一声嘶哑的哀告都能听到,而押解员照旧来回踱他的步子——为什么他不来干涉?离他一米之遥的昏暗的——包房——里正发生一件案,为什么国家的卫士不出来干涉?

  仍是同样的原因;他也被灌输了这种理论。

  更甚于此的是,对盗窃犯实行了多年的优待之后,押解队本身也在朝这个方向演变。押解队本身变成了盗贼。

  从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也就是盗窃犯最猖狂,对政治犯欺最深重的十年,谁也想不起押解队制止过一次在监室、车厢、“乌鸦车”里对政治犯的抢劫。相反,人们会告诉你押解队收受盗贼赃物并供给他们伏特加、(比口粮高级的)食物、烟草作为换的大量事例。这类例子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

  毕竟押解队的中土也是一个穷光蛋:武器、背卷、饭盒、士兵口粮就是他的全部家当。要求他押解一个穿着贵重皮大衣或铬鞣皮靴、提着一包城里的阔气东西的人民敌人而且还要他容忍这种不平等现象——这未免太残酷了。夺取这些奢侈品不也正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吗?在这方面还能有什么别的准则?

  一九四五——四六年,当时犯人们不是来自什么别的地方,而是川不息地从欧洲涌来。他们身上穿的,行囊里装的都是欧洲的稀罕物件,连押解队的军官们也抗不住了。他们的职务使他们躲开了火线,可是也使他们失去了在战争末期捞取战利品的机会——你说这公平吗?

  在这种情况下,押解队把盗窃犯和政治犯掺混在一起已经不是偶然的,不是由于仓促,不是因为空间不够,而是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盗窃犯们也不辜负他们苦心:衣物从“海狸”身上剥下来,转手就进了押解队的箱子。

  但是,如果海狸们已经装进了车厢,列车已经开动,而盗贼却一个没有,嗯,干脆一个也没有装上车,今天沿线哪一站都没有遣送盗窃犯,那该怎么办?这种情形也听说有过几次。

  一九四七年押送一批外国人由莫斯科去弗拉基米尔中心监狱服刑。第一次打开箱子就显出他们有贵重物品。这时押解队亲自动手在车厢里有条不紊地挑拣东西。为了防止遗漏,他们把犯人们光,叫他nl坐在厕所附近的地板上,押解队仔细地翻看和挑拣他们所有的东西。押解队没有考虑到,这批犯人不是去劳改营,而是送往一座正经八百的监狱。到达目的地,科尔涅也夫提出一份书面申诉,描写了全部经过。那支押解队被找回来了,对他们进行了搜查。查出了一部分东西归还了原主;没有查出的,给了赔偿。据说押解人员分别判了十年至十五年。不过这类事情没法核实,况且他们犯的是盗窃罪,在监狱里是蹲不长的。

  然而这是个例外的事件。那个押解队长如果及时克制一下自己的贪,本来会明白,这种事顶好不要亲自沾手。下面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事例,正因为简单,所以可能是经常发生的。一九四五年八月,在一节从莫斯科开往新西伯利亚城的“泽克”车厢里(A-苏济正好在这节车里被送解)正巧一个盗窃犯也没有。旅程很长;当时的“斯托雷平”是慢慢爬的。押解队长一点不用着急,他选好了适当的时间,宣布进行搜身,让犯人单个地带东西到走廊里来。被叫到的必须按狱规光衣服,但是搜身的真实用意并不在此,因为被搜过的人又回到自己原来的挤得的包房。随便什么刀子、什么违品都能在同房犯人中转手。搜身的真正意图是对全部私人物品——身上穿的,袋里装的——进行摸底。押解队长(军官)和他的助手(中土)站在这些口袋旁边,他们对于长时间的搜身一点不感到厌烦,始终摆出一副傲慢的一本正经的神气。罪恶的贪不住要冒到外面来,但是军官以假装的冷漠将它按捺下去。他的处境如同一个老鬼,眼巴巴地瞧着一些小姑娘,可是顾忌在场的旁人,对小姑娘们本身也有所顾忌,不知道该怎么样下手。他是多么需要几名盗窃犯啊!但是这批犯人里偏偏没有。

  犯人里没有盗贼,可是有一些被监狱里的盗贼气氛熏染了的人。要知道,盗贼的榜样有教育作用,是会引起人们效仿的:它指出监狱中有一条轻巧的生路。两个不久以前的军官——萨宁(海军)和梅列科夫——同关在一间包房里。他们两人都是“五十八条”但目前已经转向了。萨宁在梅列科夫的支持下宣布自己是本包房的室长,他通过押解员请求队长接见。(他看透了队长的傲慢神气,猜出他需要一名拉纤的!)这是破天荒的事,可是萨宁真地被叫出去了,而且在什么地方进行了交谈。另一间包房里的什么人也学着萨宁的榜样求见队长。那家伙也被接见了。

  第二天早上发面包,不是按当时解犯口粮标准每人发五百五十克,而是二百五十克。

  口粮发完了,开始有人小声埋怨。有埋怨,可是因为害怕“集体行动”这些政治犯没有人出来说话。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大声问发口粮的:

  “首长公民!这口粮是多少分量?”

  “该多少就是多少。”回答他说。

  “我要求重新过秤,否则我不接受!”那个不要命的人高声宣布。

  整个车厢鸦雀无声。许多人拿着口粮不往嘴里放,他们等着,说不定连他们的也会给重新过秤。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清白无假的军官走了过来。在一片静默中,他的话更加沉重地、更加不可抗拒地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是谁在这里发表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言论?”

  众人的心都不跳了。(有人会反驳说,这不过是很普通的手法。狱外随便一个小头头都把自己宣布为苏维埃政权,谁会去跟他当真呢!但是对于那些吓怕了的人,对于那些被定了反苏活动罪的人,这一手还是比较吓人的。)

  “是谁在这为口粮发动暴?”军官咬定不放。

  “中尉公民,我只是想…”那个闯下了大祸的造反者已经在为自己辩解了。

  “啊,是你?畜牲!是你不喜欢苏维埃政权吗?”

  (为什么要造反?为什么要争执?难道把这一小块口粮吃下肚子,忍过去,不吭气,不是简单得多?瞧现在“卡脖”了….

  “臭死尸!反革命!应该把你这小子在绞架上过过秤,你还要给口粮过秤?!苏维埃政权供你吃,供你喝,你这毒蛇还不满意?知道你干的事该怎么处理吗?…”

  对押解队一声命令:“带出来!”铁锁哐啷一响。“出来,手背过去!”倒霉蛋被带走了。

  “还有谁不满意?还有谁要过秤的?”

  (还以为能把问题讲清楚吗?还以为只要告到上头,说只发了二百五十克,人家就会相信你说的而不相信中尉说的发足了五百克吗?)

  对于挨过痛打的狗,只要拿鞭子给它看看就行了。其他的人全都表示没有意见。于是这种惩戒的定量就成为这趟漫长旅程的固定口粮标准。砂糖也从此停发——押解队留下了。

  (这件事发生在辉映我国史册并将供后人长期研究的取得对德、的两大胜利的那个夏天。)

  饿了一天、两天,人变得稍微聪明了。萨宁对本包房的人说:“伙计们,听我说,咱们这样下去都得完蛋。谁有好东西,拿出来吧,我去换吃的给你填肚子。”他有把握地收下一些东西,回绝一些东西。(有人不愿意拿出来——那就随他的便!)然后,他提出要和梅列科夫一起出包房。怪事——押解队竟放他们出去了。他们带着东西朝押解队的包房走去,从那儿带回来切成薄片的面包和马合烟。这是从每间包房一天的口粮中克扣下来的七公斤面包的一部分,不过现在不是均分给全体,而是只分给出东西的那些人。

  这完全是公公道道的事:他们不是全都表示过对减少的口粮没有意见吗?从另一方面说也公道,因为人家出的东西多少也值几个钱,总得付点报酬才是。从长远看来也公道:须知这些东西对于劳改营是过分高级了,在那里反正都会被没收或者偷光。

  马合烟可是押解队自己贡献的。当兵的拿出自己珍贵的马合烟和犯人们分享。但这也是公道的,因为他们也吃掉了犯人的面包,用掉了他们的砂糖(这种好东西敌人不配吃)。最后还有一件公道事;萨宁和梅列科夫虽然没有拿出东西,可是捞到的好处比拿出东西的主儿还多——那是因为没有他俩这项易就办不成。

  人们在昏暗中拥挤地坐着,一些人嚼着属于身旁的人们的面包,而那些人眼睛盯着他们。押解员不让犯人单个地借火,两个小时只给点一次烟——那时整个车厢里烟雾腾腾,好像着了火。那些起先舍不得拿东西的人现在后悔没有交给萨宁,这时求他收下他们的东西,但是萨宁表示——等下回再说吧!

  如果不是战后那几年的拖拖拉拉的列车,拖拖拉拉的“泽克车厢”不是一会儿换挂,一会儿被甩在车站上,这次行动就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利和如此彻底。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那一段战后时期,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惹人眼馋的东西。走了一个星期才到古比雪夫-一整整一个星期国家每天只发给二百五十克面包讲过这已经相当于双倍的围困时期的口粮),再加上一条风干鲜鱼和白水。其余的面包要用自己的东西去赎买。很快就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押解队已经很不愿意收受东西,他们开始桃三栋四了。

  他们被押进了古比雪夫递解站,洗了个澡,按原来的编队带回原来的车厢。一支新派来的押解队接收了他们。但是办理交接的时候,显然已经把搞东西的妙诀传授给下一班。于是那条赎买自己口粮的规矩又恢复了,直到新西伯利亚城。(不难设想,这条感染力极强的经验一定在各押解大队得到迅速的推广。)

  在新西伯利亚城下车以后,叫他们在两条线路中间的地面坐下,来了一个没有见过的军官。他问:“对押解队有申诉没有?”大家茫然,没有人答话。

  那头一个押解队队长的算盘打准了。

  “泽克车厢”的乘客还有一点不同于列车里的其他乘客:他们不知道列车的去向,不知道他们该在哪一站下车。因为他们没有车票,也看不见车厢外挂着的那块站名牌。在莫斯科,让他们上车的地方有时离月台老远,连他们当中的本市人也认不出这是八个火车站中的哪一个。囚犯们在恶臭和拥挤的车厢里等待调车头,一等就是几小时。瞧,它来了。它把“泽克车厢”拉去挂在已经编组好的列车上。如果是夏天,会传来车站广播室的喇叭声:“由莫斯科开往乌发方面的列车在第三股道发车…由莫斯科开往塔什干方面的列车在第一站台上车…”这说明是喀山车站。熟悉“群岛”地理及其线路的行家们开始向同伴们讲解:沃尔库塔、伯朝拉都排除了,去那两个地方要从雅罗斯拉夫尔车站出发;基洛夫、高尔基劳改营也排除了。

  荣誉的麦捆里也会掺杂进莠草。但这仅仅是莠草吗?毕竟没有什么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劳改营——却有高尔基劳改营,而且是怎样的魔窟啊!此外还专门有一座“以马克辛-高尔基命名的”苦役金矿(距离艾尔四十公里)!是的,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同志,以您的心和您的名义…”假如敌人不投降,就…,你说出了一个不在乎的字眼,可是瞧吧——你已经不再是文学界中的人了…

  莫斯科从来不往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方向送犯人,那些地方连自己的犯人也盛不下了。我们再听听。乌发方面已经发车,我们的没有动。塔什干的走了,我们还停着。“由莫斯科开往新西伯利亚城方面的列车离开车时间还有…,请送旅客的同志们下车…旅客们,请把车票准备好…”开动了。是我们的!这能证明什么呢?暂时不清楚。伏尔加中游为我们准备着,南乌拉尔也为我们准备着。哈萨克斯坦的杰兹卡兹甘铜矿等着我们。等着我们的还有泰谢特的枕木浸制厂(听说那里的杂酚油会浸入皮肤和骨头,它的蒸气会充肺叶——这就是死亡)。整个西伯利亚直到苏维埃港都在为我们准备着。科雷马是我们的。诺里尔斯克也是我们的。

  如果是冬天,车厢封死了,听不见广播喇叭;如果押解班子又是严守条令的——你也不会听到他们谈论解送的路线。那么,就这样出发吧。让我们在人体的夹里,在车轮有节奏的隆隆声中睡去吧——也不知道明窗外将出现的是森林还是草原(我指的是走廊一侧的窗外)。睡在中铺上的人,通过栅栏、走廊、双层玻璃以及窗外的又一道栅栏,总算还能看到站内的几股侧线和在列车外飞逝的一小块空间。如果玻璃上没有结冰,有时还能认出站名——什么阿甫修宁诺或者翁多尔之类。这些车站在哪儿?…包房里没有人知道。有时候根据太阳可以判断我们这是往北还是往东。或者,在一个叫做什么图番诺沃的小站上,一个衣着破烂的普通犯被推进你们的包房。他会告诉你,他这是被押到丹尼洛夫市去受审。他担心会给判上一亩年。据此你们就能知道昨天夜晚通过了雅罗斯拉夫尔,同时这表明途中第一个递解站将是沃洛格达。这时候包房里必然会出现一些百事通,他们将板起面孔拿腔拿调地学说一遍那句有名的俗语:沃洛格达的押解队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学着北方人的口音,把每一个“O”字都念成重读。

  光知道方向仍然等于一无所知;你们前面的那细线上结着许许多多的小疙瘩,那就是一个一个的递解站,在任何一个站上都可能让你们拐弯。无论乌赫塔,无论因塔,无论沃尔库塔你都不喜欢,可是你以为五0一工程——穿过西伯利亚北部的冻土带铁路——比别处甜一点吗?告诉你,它比哪儿都糟。

  战争结束五年以后,囚犯的各条水终归进了河(或许仅仅是因为内务部扩大了编制?)。部里对数以百万计的积案进行了清理,从此每个犯人随附一包装在密封纸袋里的监狱档案,纸袋上专门为押解队做了一个切口,把押解路线在外面。(除了押解路线,让押解人员知道更多的事情是没有好处的;档案内容对他们可能起腐蚀作用。)如果你躺在中铺上,又会倒着认字,当中士正好在你旁边停留的时候,也许你能碰巧窥认出谁谁将押往克尼亚-波戈斯特,而你则是去卡尔戈波尔的。

  唉,现在心里更增加了烦恼!——卡尔戈波尔劳改营怎么样?谁听说过?那儿的一般作业是什么活儿(有些一般作业是要人命的,有的稍轻一些)。那儿是个阎王殿?不是吗?

  你怎么搞的,怎么出发时慌里慌张地没有给家里人捎个信?他们这会儿还以为你仍是在图拉附近的斯大林诺戈尔斯克劳改营里呢。如果你确实很心急,又确实很灵活,也许你能完成这个任务:谁身上或许藏着一厘米长的一截铅笔,谁或许有一张皱了的纸片。小心别让走廊上的押解员发现。(可是又不许脚朝走廊躺着,只许头朝走廊。)你弯曲着身子,脸扭向另一边,在车厢的晃动中给家里人写封信吧。告诉他们你突然被从原地提走,现在正在途中,到新地方以后可能一年只准写一封信,叫他们有个准备。你把信叠成三角形,上厕所时带去碰碰运气:说不定正好在进站前或刚一出站后让你们去解手,说不定押解员会在通过台打瞌睡,这时赶快踩踏板,找开下粪,用身子做掩护,把信捅进口!它会沾上和粪,但是可能通过口掉在轨道中间。甚至可能干干净净地蹿出去,被车下的气流卷起,打着旋儿落到轮子下面或者竟能躲过轮子而飘到路基的堤坡上。也许它将永远留在这里,直到来一场雨,下一场雪,直到它碎烂。也许会被人的手拣起。如果碰上这个人不是思想进步的,他会把地址写清楚,把字迹描整齐,或者另装一个信封——瞧,这封信兴许就能收到。这种信有时确有送到的——盖着欠资戳,磨破了,泡了,皱了,但是传来了清晰可闻的痛苦的心声…

  但更好是——你们要尽快地不要再当这种所谓的“福来儿”——可笑的新手、冤大头、牺牲品。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你们的信寄不到。就算寄到了,也不会给家里带去欢乐。既然你们进入了这个史诗的国度,就不要再用小时和昼夜衡量你们的生命。这里的进来和出去间隔着几十年、四分之一世纪。你们永远回不到你们原来的世界!你们越快地习惯于没有家,家里人越快地习惯于没有你们,那就越好,越轻快。

  尽可能少有东西,免得为它们担惊受怕。不要有手提箱,省得押解队在车厢门口把它砸烂(每间包房要装二十五个人,你处在他们的地位能想出什么别的法子?)。不要有新皮靴,不要有式样新颖的便鞋,不要有料外衣:这些东西或在“泽克车厢”里,或在“乌鸦车”里,或在递解站的接收室里,反正都会被偷光、拿走、抢光和换掉。自己拱手出去——屈辱将啃啮你们的心。让人家动武抢去——你们要为自己的财物落得嘴角血。这些厚颜无的嘴脸,这种侮嘲笑的架势,这些两条腿的畜类令你厌恶——但是因为拥有私产并且为了它们浑身发颤,你们不就丧失了观察和理解这类现象的难得机会吗?你们以为基普林和古米列夫彩笔描绘的那些海上走私贩、海盗、伟大的私掠船船长不是跟他们一类的盗贼吗?他们正是这类人…在罗曼蒂克的文学画面里他们是令人神往的,为什么在这里却令你们厌恶呢?

  也要理解他们!监狱就是他们的老家。不论当局怎样慰扰他们,不论怎样减轻对他们的惩罚,不论怎样对他们实行大赦——内在的命运引导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返回这里来…。群岛立法的第一个字不就是为他们而写的吗?在我国,私有权即使在狱外也曾一度被有效地取消了(后来取消者本人也爱上了占有)-一为什么在监狱里反倒要容忍它?你手脚太迟缓了,你没有及时地吃掉你的咸,你没把砂糖和烟草与朋友们分享——现在盗窃犯们便来翻你的行头,以便纠正你道义上的错误。丢给你一双穿烂了的鞋窝子,换走你的样式讲究的长筒靴。用一件油污的旧褂子换走你的绒绒衫。这些东西在他们手里也呆不久:你的靴子只能顶五次牌局的输赢。绒线衫明天就转手出去换一公升伏特加和一串香肠。一天以后他们将和你一样一无所有。这是热动力学的第二定律:一切差别都趋向均衡,趋向消失。

  勿有!勿有一切!佛陀、基督、斯多噶学派、西尼克学派都这样教导我们。贪心不死的我辈为什么总是不能领悟这个浅显的教诲?我们不理解财产将毁灭我们的灵魂吗?

  既然发了一条成鲜鱼,就让它捂在你的衣兜里直到下一个递解站吧,省得在车上央求喝的。一次发给了两天的面包和砂糖吗?那就一次吃掉吧。这样谁也偷不走了,省心了。你就会像天上的小鸟一样自由自在。

  要拥有那些你永远可以随身携带的东西:要懂得各种语言,要了解各国情况,要知道各种人,让记忆成为你的行囊。记住一切!记住一切!只有这些痛苦的种子也许会有一天萌动和发芽。

  向四周看看吧——人们在你周围。也许你今后的一生将时常回忆起其中的一个,并且将因为没有抓紧机会问清他的经历而追悔莫及。自己少说些——听到的会更多。无数人的生命的缕缕细丝从群岛的一个岛屿伸延向另一个岛屿,它们仅仅在一夜之间,在这样的隆隆作响的半明半暗的车厢里面织,然后便永远分离。倾听它们微弱的嗡嗡声和车厢下面节奏均匀的撞击声吧——须知这是生命的纺锤在嗒嗒地转动。

  有什么希奇古怪的故事在这里听不到!有多少令人捧腹的笑话!

  请看栅栏旁边那个好活动的年轻法国人。他为什么老在那儿打转?他对什么那样惊奇?去对他解释解释!同时不妨详细问问他是怎么进来的。有一个人懂法国话,于是我们知道了:他叫马克斯-桑代尔,法国士兵。他在外面——他的甜蜜的法兰西——的时候也是这么爱到处钻,好奇。人家客客气气地告诉他,不要在俄国遣返中转站旁边打转,可他偏赖在那儿不肯走。这时候俄国人便请他喝酒,过了一会儿他就不记事了。等他醒来,已经躺在飞机舱内的地板上。他发现自己穿着红军制服,押解员的皮靴踩在他身上。他们现在宣布判了他十年劳改。这…当然一定是一场恶作剧,将来能解释清楚的,是吗?哦,是的,亲爱的,能搞清楚,等着吧1(后来他在劳改营里又被判刑,二十五年,一九五七年才从奥泽尔拉格获释。)这类事情在一九四五——四六年不算希奇。

  以上是法俄故事,再请听一个俄法故事。不,哪里!应该说是一个纯俄国的故事,因为除了俄国人谁能捣得了这种?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都出现过一些“容纳不下的人”如像苏里科夫画中的别廖佐沃的小屋容纳不下的缅希科夫那样的人。这位伊万-柯维尔钦科虽是个中等身材的壮汉子,但仍然是哪里也容纳不下的。原因是小伙子长得白里透红,像牛里滴了血,偏巧魔鬼又在里面搀进了烧酒。他爱聊自己的事迹并且拿自己逗乐。他说的那些故事可以称为珍品,真值得一听。诚然,你好长时间也猜不出,他究竟是为什么被捕的?为什么算是个政治犯?不过也用不着把“政治犯”这块牌子当作什么光荣标记。拿什么耙子把你楼进来不都一样吗?

  谁都知道是德国人而不是我们偷偷地准备搞化学战争。所以,不知是军需部门哪几个笨蛋的过失,我军从库班溃退时在某地机场上留下了大堆的化学炸弹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德国人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制造一场国际丑闻。这时,上级给克拉斯诺达尔出生的柯维尔钦科上尉配备了二十名伞兵,空投到德军后方。任务是把这些极为有害的炸弹全部埋进土里。(读者已经猜到下文并且打起哈欠来:后来他被俘了,现在是叛国犯。可是你们一丁点儿也没有猜对!)柯维尔钦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带着二十号人无一损失地穿过火线回到了我方,被提名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

  但是报批手续一两个月才能办完。而且,如果连这“英雄”的称号也装不下你,又该怎么办?“英雄”称号一般都是授给那些军事政治皆优的乖孩子的。而你的灵魂却像是发生了火灾,必须马上灌进点什么,可是又没有什么可灌。这该如何是好?既然你是全苏联的英雄,那些孙子们难道还舍不得多给你一升伏特加?尽管柯维尔钦科当真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卡利古拉,他也骑着马登上了市军管会的二楼。他对城防司令说:喂,发给我点伏特加!(他觉得采取这个方式比较神气,像个英雄,不容易拒绝。)他是因为这个被抓起来的?不,哪里话?因为这事,他从英雄降格为红旗勋章荣膺者。

  柯维尔钦科太需要喝,可是伏特加哪能老有?非动脑筋不可。在波兰,他阻止了德国人炸毁一座桥。他于是觉得这座桥好比是他的私产。我方军管当局到来之前,他向波兰行人和车辆收缴过桥费:要不是我,你们这座桥早没了。杂种们!他收了一天一夜的过桥费(酒钱),干腻了。老在桥头上戳着也不是事儿——柯维尔钦科大尉向当地波兰人提出一项公平的解决办法:把这座桥从他手里买过去。(是为这事坐牢的?不是。)他要价不高,可是波兰人抠门,凑不齐份子。大尉先生丢下桥不要了。见他妈的鬼,让你们免费通过吧!

  一九四九年他在波洛茨克担任伞兵团参谋长。师政治部对这位柯维尔钦科少校很伤脑筋,因为他的政治学习一塌胡涂。一次他要上头给他写一份进军事学院学习的鉴定。发下来以后,他看一眼就甩在桌子上;“带这号鉴定我甭去军事学院了,还是去投奔班杰拉吧!”(是为了这个吗?…这件事本来足可以让他蹲上十年,可是躲过了。)再加上他这时候又批准了一个士兵的不合法的假期,他本人又酗酒开车,撞坏了一辆卡车。为此总共处罚他十…天闭。担任看守的是他手下的兵,他们对他十分爱戴,放他从闭室出来到村子里去逛。这种“闭”本来是可以忍过去的,可是政治部又拿法庭吓唬他!柯维尔钦科这下子可恼了:噢,原来这样;埋炸弹——伊万,去吧!为一辆破中吉普就要你坐牢?夜间他爬窗跑掉,到了德维纳河边。他知道一个朋友在那里藏了.一艘摩托艇。他驾上开走了。

  原来他并不是一个健忘的酒鬼:政治部对他的种种损害他统统要报复。他在立陶宛弃船上岸,跑去请求立陶宛人:“哥儿们,带我去找你们游击队2把我收留下来吧,你们不会后悔的。咱们一块把他们搞个底朝天!”但是立陶宛人认定他是当局派来的。

  伊万衣服里着一张银行信用证。他买了一张去库班的车票。然而火车快到莫斯科的时候他在餐车里已经喝迷糊了。走出车站,眯着眼看了看莫斯科,对一个出租汽车司机说:“拉我去大使馆!”“去哪一个?”“管他妈哪一个,随便!”车开到了。“哪一国的?”“法国。”“好吧!”

  也许是他的思路发生了混乱。去大使馆的意图原来是一样,现在又是一样。可是他的机灵劲和体力丝毫没有减弱;他没有去惊动使馆大门口的民警,而是悄悄溜进一条小街,翻过两人高的光滑的围墙。在大使馆院子里面比较顺利:没有人发觉或阻拦。他走进大楼,经过一间又一间的屋子,看见一个摆好食物的饭桌,桌上东西很多,但是他最希罕的是梨。他特别嘴馋,把军装上衣和子的口袋都了。这时主人们进来吃晚饭。柯维尔钦科先发制人,朝他们大喊一声:“哎,你们这些法国佬!”他猛地想起一百年以来法国人一件好事也没有做。“你们为什么不闹革命?你们干吗要把戴高乐拉上台?还要我们把库班的小麦供你们吃?办一不一到!”法国人吓错了:“您是什么人?您是哪儿来的?”柯维尔钦科马上有了生意,拿出一副适当的腔调说:“国家安全部少校。”法国人不知所措地说:“不管怎么说,您不应该闯进来。您有什么事情?”“我来X你祖宗!”柯维尔钦科这句话已经是开门见山,打心眼里说出来的了。他在法国人面前又耍了一阵无赖,忽然听到隔壁在打电话报告他的事。他的头脑还是足够清醒的,开始撤退。可是口袋里的梨一路往下掉,股后头传来一阵阵的笑声。

  然而,他不仅仅还有力气安然无恙地走出大使馆,而且还能继续往前走。第二天早晨他在莫斯科的基辅车站醒来(大约是想去西乌克兰吧?),紧接着就在这儿被逮住了。

  侦查过程中,他遭到阿巴库莫夫亲手毒打,脊背上的伤痕肿起一巴掌厚。部长摸他当然不是为了偷梨,也不是为他对法国人义正词严的叱责,而是要他招供:受什么人收买?什么时候收买的?刑期自不待言是二十五年。

  这类故事有很多,但是跟其他车厢里一样,到了夜间“泽克车厢”里也沉寂下来。夜间不会发鱼,不会给水,也不会让解手。

  这时候,也和其他车厢一样,充车厢的是车轮的均匀的咔哒咔哒的撞击声,它丝毫不破坏车内的寂静。这时候,如果押解员又离开了走廊,三号包房里的男犯就可以和四号包房的女犯小声对话。

  在监狱里和女犯对话——是异乎寻常的。它带着一种崇高的意味,即使所谈的只是律条和刑期。

  有一次,这样的对话进行了一个通宵。情况是这样的:它发生在一九五0年的七月,女犯包房里只有一名乘客。她是一个年轻的姑娘,莫斯科医生的女儿,根据五十八-10判的刑。男犯的包房里传出一阵嘈杂声:押解队把三间包房里的全部男犯赶进两间(每间进多少人,就不用问了)。接着,带进来一个完全不像囚犯的罪人。第一,他没有剃光头。他的波式的浅黄头发——是真正的卷——挑衅地覆盖着他的优美而硕大的头颅。他年轻、仪态端庄,穿着一身英军制报。押解员带他通过走廊的时候,显出恭敬的样子(写在他的档案袋上的训令使押解队有点发怵)——这一切情景那个姑娘全看在眼里。可是那个人却没有看见这个姑娘(后来他多么惋惜!)。

  根据轰轰的人声和杂沓的脚步声,姑娘判断出这是专为这人腾出一间包房,就在她隔壁。显然是不许他和任何人来往。因此她更有意要跟他交谈。包房之间是不能看见的,但是车内寂静的时候可以互相听到。傍晚,车厢里安静下来了。姑娘在长椅上紧挨着栅栏坐下,低声向他打招呼(也许是起先轻声唱歌。这个举动本应受到押解队的惩戒,但是押解队睡觉去了,走廊里没有人)。陌生人听到招呼,按她教的办法,也坐到同样的地方。现在他们背靠背坐着,紧贴着一层三公分厚的隔板,二人的嘴对着板壁的边缘,让声音穿过栅栏,悄悄地对话。他们的头和嘴挨得这样近,好像是在接吻,但是他们彼此不仅不能接触至u,连看一眼也是办不到的。

  艾里克-阿尔维德-安德森听俄语的能力已经过得去,讲话还有许多语病,不过基本上能够表达意思。他向这位姑娘介绍了自己奇异的经历(我们会在递解站里听到)。姑娘也把一个触犯了五十八河0条文的莫斯科女大学生的简单经历告诉了他。但是阿尔维德听得入神,他向这女孩子提出了好些有关苏联青年,苏联生活的问题。他所听到的和他以前从西方左翼报刊上以及他本人对苏联的正式访问中所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他们谈了一个通宵。对于阿尔维德说来,这一夜一切都汇合在一起了:一个生疏的国度里的奇特的囚犯车厢;永远能在我们心中引起回响的夜行列车的有节奏的咔哒咔哒的响声;姑娘的优美动听的嗓音、她的低语、她的近在耳旁的呼吸——近在耳旁,可是连看她一眼也不能够啊!(他已经有一年半没有听见过女人的声音。)

  通过这位不可见的(而且可能是,而且当然一定是很美丽的)姑娘,他这才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俄罗斯。俄罗斯的声音整整一夜向他讲述着真情。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初次了解,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的。(在早晨他还将透过车窗看到俄罗斯的暗黑的草房顶——并将听到一位隐身的讲解员的凄切的低语。)

  是的,这一切就是俄罗斯:旅途中放弃申诉的囚徒“斯大林”包房隔墙那边的姑娘,回房睡觉的押解队,衣兜里掉出的梨,掩埋起来的炸弹,登上二楼的马。

  “宪兵!宪兵!”囚犯们欢喜地叫起来。他们高兴的是,下一段路程将要由宪兵押送,不用押解队了。

  我又忘了打引号。以上的话是柯罗连科亲自说的。诚然,我们见到蓝箍帽的时候并不欢喜,但是如果你乘“泽克车厢”遇上了钟摆,无论见到谁都会高兴。

  普通旅客在一个中途小站上车是需要一点本事的,可是下车有什么了不起?——先把东西甩下去,再往下跳就是了。而囚犯则大不一样。如果当地监狱的警卫队或者民警不来接车或者来迟了两分钟——得!列车开动了,这个作孽的囚犯就被拉向下一个递解站。如果真有个递解站把你接收下来,那还算好,又重新会发给吃的。但有的时候一直把你拉到这条路线的终点站,他们让你在空车厢里干等十八个小时,装上新犯人以后,再把你往回拉。到达原先那个车站的时候可能又没人来接,你又进了一条死胡同,又得在另一头坐等。要知道这整个期间是不给你供应伙食的!要知道你的口粮只开到第一个递解站。当地监狱马虎了,会计室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你已经转到图龙监狱的账面上去了。押解队没有义务拿自己的面包喂你。他们能把你这样晃六个来回(有过的!):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伊尔库茨克,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等到你在图龙的月台上终于看到了蓝箍帽,恨不得跑上去搂住他的脖子:我的心肝宝贝,谢谢你救了我的命!

  在“泽克车厢”里两天时间就能把你拖得疲力尽,气都不过来,浑身麻木。所以途中遇到大城市,你自己也不知道哪样好:是再受点罪,快点到达目的地,还是放出去进递解站,稍微松快一下。

  但是你瞧押解队忙碌和奔跑起来。他们穿好军大衣走出来,用托敲打地板。这表示他们要全体犯人下车。

  他们先在车门踏板前面围成一个圆圈,你刚一从踏板上掉下去、摔下去或滚下去,他们马上从四面八方震耳聋地朝你齐声吼叫(这是专门训练出来的):“坐下!坐下!坐下!”几个人同时朝你喊,又不让你抬头看,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烈的效果。好像在挨炮轰的情形下一样,你不由自主地龇牙咧嘴,手忙脚(你忙着到哪里去?),低低地弓着身子,赶上先下车的人们,和他们坐在一堆。

  “坐下!”是一个很明确的口令,可是如果你是个初来乍到的,你还不明白它的意思。在伊万诺沃车站的待避线上,我听到这个口令的时候,正抱着手提箱(如果箱子不是在劳改营里做的,而是外面的产品,它的提手总要拽断,而且总是在最要命的时候)往前跑。我终于把箱子放到了地上,也没有看别人是怎么坐的,就在箱子上面坐下了。我的军官大衣还不太脏,下摆还没有剪短,总不能穿着它坐在枕木上,或者坐在浸透臭油的沙子上吧!押解队队长——红润的脸蛋,厚实的俄罗斯面型——大步跑来,我都没有来得及明白他这是为什么,要干什么,就见他显然是要用那只神圣的大皮靴惩办我的罪大恶极的脊背。可是不知是什么阻止了他,——他竟然不可惜那擦得担亮的靴尖,朝我的箱子猛增一脚,戳破了箱盖。“坐一下!”他给了一句解释。这时我才忽然发现我像一座塔似地矗立在四周的犯人们中间。还没有来得及提出“该怎么坐?”的问题,我自己就已经明白了该怎么坐,于是就像所有的人一样,像门前的狗、门后的猫一样,穿着我那心疼的军大衣一股坐在地下了。

  (这只箱子我保存了下来。现在每当看见它的时候,我惯于用手指抚摸它的破口。它的破口不会愈合,不像身上的和心上的伤口。东西比人们更有记。)

  这种坐法也是有讲究的。如果股坐在地上,两膝势必抬起,重心移到后面,这样就不容易站起来,更不可能一跃而起。而且坐下来的时候要求我们挤得更紧些,使我们互相妨碍。如果我们想全体一齐向押解队扑过去——趁我们慢慢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先开把我们解决掉。

  让我们坐在这里,是为了等待“乌鸦车”(它分批运人,一次是拉不完的),或者是为了步行押送。他们尽力找隐蔽的地方安排我们坐等,为的是少让外面的人看见。但有的时候很难堪地直接把我们放在月台上或者空场上(在古比雪夫就是这样)。这对自由人是一场考验:我们倒是以毫无愧的眼光坦然自在地上下打量着他们,可是他们该怎样看我们呢?以仇恨的目光?——良心不允许(因为只有叶尔米洛夫之才相信人们坐牢是因为“作了案”)。以同情的目光?要是有人把你的姓名记下来呢?也会判上几年的;简单得很。于是我们骄傲的自由公民(“念吧,羡慕吧,我是苏联公民!”)垂下自己有罪的头,竭力根本不看我们,好像这儿是一片空地。老太婆们比别人勇敢:已经没法把她们变坏了,她们连上帝都信呢。她们从不大的长方面包上掰下一块扔给我们。还有刑释放的劳改犯(当然不是政治犯)也不害怕。老劳改犯们知道这么一句话:“没进去过的——都要进去,进去过的——不会忘记。”你看,他们扔过来一包纸烟,为的是下回坐牢时也有人扔给他们。老婆婆手没劲,面包不到地方就掉下,而纸烟在空中打个弧旋直接飞进人堆里。押解人员马上哗啦哗啦地拉栓——瞄准老太婆,瞄准善良的心,瞄准面包;“喂,老婆子,走开!”

  神圣的、摔成两半的面包在尘埃中静卧,直到我们被驱赶启程。

  一般说来,坐在车站的地上的时刻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刻。记得在鄂木斯克,叫我们坐在两列长长的货车之间的轨枕上。这个夹里没有行人(一定是在两头布了岗:“不许过去!”我们的国民即使在自由的时候也习惯于服从穿军大衣的人)。天快黑了。是八月。阳光晒烫的站内的油污的卵石还没有变凉,它们烘烤着我们的股。我们看不见站房,可是知道它在列车后面不远的地方。电唱机放送着快的音乐,人群的嘈杂声连成一片。不知为什么,挤在蓬首垢面的人群当中,席地坐在这个偏僻的角落,并不觉得羞辱;听到我们这些人再也不会跳的属于另一世界的青年们的舞曲,也并不觉得是对我们的讥笑;想象着现在月台上有人在接谁,有人在送别谁,甚至手里还捧着花束。这是近似于自由的二十分钟:暮色渐渐浓了,天上的星星,线路上红的和绿的信号灯,都亮了。音乐声仍在响着。没有了我们,生活照样进行——我们甚至已经不再懊恼。

  爱上这样的时刻,监狱就会变得比较轻松。不然,愤怒会使你爆裂。

  如果把犯人赶到“乌鸦车”跟前去的那一段路程包含着危险,比如说旁边有街道和行人,那么押解条令还规定有一个很好的口令:“挽臂!”毫没有侮辱人格的意思——挽臂!老头和少年,姑娘和老太婆,健康人和残废,都挽起手臂!如果你的一只手拎着东西,你旁边的人就挽住你这只手臂,而你用空着的手去挽别人。现在你们比正常的队列紧缩了一倍。你们马上觉得行动艰难。由于东西的重量以及拿得不顺手而使身子失去平衡。你们都像瘸子一样一步一晃。你们这一群肮脏、灰暗、怪诞的生物,像一队盲人似地向前移动,互相间做出假装的温柔——这是怎样一幅人类的漫画啊!

  也许前面根本就没有“乌鸦车”也许押解队队长是个胆小鬼,他害怕路上出问题,所以才叫你们这样。你们就得拖着沉甸甸的东西,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地穿过整个市区,一直走到监狱。

  还有另一个口令,这已经是鹅的漫画了:“抓住脚后跟!”意思是,凡是空着手的人,都要用两只手抓住自己的脚踝骨附近的地方。现在——“齐步走!”(喂,读者诸君,请放下书本,在屋里走走看!…如何?速度如何?能看到周围多大一块地方?怎么样逃跑?)诸位能够从旁想象出三四十只这种鹅类在一起的场面吗?(基辅,一九四0年)

  气候不能总是八月;还可能是一九四六年的十二月。没有“乌鸦车”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押送你们步行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递解站。不难猜想“泽克车厢”的押解队在到达城市之前的几小时之内没有让你们解手,免得脏厕所。经过侦查以后你们身体都衰弱了,又被冻得感冒了,现在几乎是一点也憋不住,特别是妇女。哼,那有什么?马才需要停下来放松道,狗才需要躲到围墙边跷起一条腿。你们是人,可以边走边解,都是自己同胞,有什么害臊的?到递解站就会干了…。薇拉-科尔涅耶娃弯下提一提鞋,落后了一步——押解员立刻唆使狼狗去咬她,狼狗隔着冬天的衣服咬进了她的小腿肚。不许落后!有一个乌兹别克人摔倒了,就用托打,用皮靴踢。

  没啥了不起:这些事不会拍成照片登在《DailyExPress》(《每快报》)上。至于押解队队长,他活到老耄之年也不会遭到审判。

  “乌鸦车”也是从历史上传F来的。巴尔扎克描写的监狱马车有哪点不像“乌鸦车”?仅仅是拉得慢一些,里面得不那么紧。

  诚然,在二十年代还是把犯人排成纵队,押着他们徒步通过市区,甚至通过列宁格勒。他们经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把交通都阻断了。(马路两旁的人们发出对他们的谴责:“这下偷够了吧?”当时还没有人理解下水道的宏伟意图…)

  但是,随时注意着技术新动向的“群岛”毫不迟延地采用了“黑乌鸦”——更亲热的名称是“小乌鸦”(囚车)。第一批“乌鸦车”和第一批卡车同时出现在还是铺着卵石的马路上。它们的弹簧很硬,坐在车里颠得利害,好在囚犯们这时候已经不再是水晶制作的易碎品。然而早在一九二七年,它们的密封已经搞得很完善了:一条小也没有留下,一个小电灯泡也不装。既出不了气,也看不见东西。车斗子里当时也是每次都的,只能人贴人地站着。并不是故意安排得这样挤,完全是因为车辆不够。

  许多年间“乌鸦车”的外壳一直漆成铁灰色,可以说是把监狱的特征公开地亮在外面的。但是战后在我国各大首府忽然觉得这样不大对劲,决定把外壳涂上快的调,写上“面包”(囚犯们本来就是供建筑工地消化的面包)、“类”(确切一点应当写为“骨头”)等字样,要不就写上“请饮苏联香槟!”

  “乌鸦车”的内部,可能是一个简单的钢板车斗——四壁空空的畜圈,也可能四边装着长凳,不过这东西决不是为了让你舒服,而是相反;往这种车斗的人数决不会比全体站着的车斗能容下的人数少半个,可是在这种车斗里,人们只能像堆行李和麻包一样摞起来。“乌鸦车”的后部也可能设有一个单间——仅能容下一个人的窄长的钢匣子。也有整个车斗都隔成单间的;左右两排单人匣子,像监室一样上锁,中间给看守留一条过道。

  你瞧着外面手举高脚杯咧嘴大笑的女郎:“请饮苏联香槟!”绝对想象不到里面会有这样一套复杂的蜂窝装置。

  把犯人往“乌鸦车”里赶的时候,站成一圈的押解队员也是不断地喝叫:“喂,喂,快!快!”目的是不给你向四面张望和考虑逃跑的时间。他们连推带搡地把你轰上车,得你抱着行囊卡在狭窄的车门里,得你的头撞上车门的横楣。车后的钢板门扇费劲地闩上了——开车!

  当然,在“乌鸦车”里连续乘坐几个小时是少有的事,经常只有二三十分钟。但是这半小时就能把你摇晃散架,把你骨头断,把你身子挤扁。如果是高个儿,头还得窝着,——大概一定在回想着舒适的“泽克车厢”吧。

  “乌鸦车”还意味着一次洗牌——新的相逢,其中印象最鲜明的当然是和盗窃犯的相逢。也许你未曾有过跟他们同乘一间包房的缘分,也许将来即使在递解站里也不会把你们放进同一间监室,但是此时此地你是被交给他们摆布了。

  有时候拥挤到这种程度,连盗贼们也不好做手脚。你们的腿和胳臂钳在别人身体与背囊的夹甲、好像戴上了大枷。只有车子经过坑坑洼洼的地面,把所有的人都甩起来,好像五脏六腑都要颠出来的时候,你们的四肢才能换换位置。

  有时候松动一些。盗贼们在半小时之内就有办法把所有人的行囊的内容都检查一遍,把“杆菌”(好吃的食物)和较像样的“破烂”(衣服)统统收归己有。主要是你那些怯懦的和识时务的考虑(你仍然认为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事业还在前面的什么地方,所以你必须为此保全自己的身体,结果你就一点一滴地开始丧失着自己的不死的灵魂)阻止着你去和他们格斗。如果你抡起拳头去跟他们拼,那么你的肋骨之间准会吃上几刀。(不会进行侦查,即便侦查,他们也不会吃亏:顶多让他在递解站里暂时刹车,不再往远地劳改营遣送就是了。你们也会同意:社会亲近分子和社会异己分子之间发生格斗,国家是不能站在后者一边的。)

  国防航空化学建设后援会官员退休上校卢宁一九四六年在布蒂尔卡监室里说了一件事:三月八号,在由莫斯科市法院解赴塔干卡监狱的途中,一群盗窃犯在“乌鸦车”里当着他的面轮了一个正准备结婚的姑娘(车里面的其他人对这件事都默不作声,袖手旁观)。这个姑娘是当天早晨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自己到法院来的,还特意地打扮得漂亮一些(她以擅离职守的罪名受到审判,其实这是她的上司为了报复她不肯和他姘居而捏造的罪名)。“乌鸦车”开动前半小时,按照有关法令给姑娘判处了五年。她被推进厂“乌鸦车”于是就在光天化之下,大约在经过花园环行路的时候(“请饮苏联香槟”),被变成了一名营。怎么说才对?仅仅是盗窃犯干的?不是狱吏吗?不是她的那个上司吗?

  还有盗贼式的温存:姑娘被强xx后还遭到洗劫。他们扒掉了她今天穿来想让审判员们入的漂亮皮鞋和上衣,转手就给了押解员。押解人员把车停下来,下去买了优特加送回车里,因而盗窃犯们又用姑娘的钱痛饮了一场。

  进了塔干卡监狱,这个姑娘痛哭涕地向当局告状。军官听完了以后打了个哈欠说:

  “国家不能为你们每一个人提供单独的交通工具。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

  不错“乌鸦车”的确是“群岛”的“瓶颈”如果说“泽克车厢”里不具备把政治犯和刑事犯隔开的条件,那么“乌鸦车”里更是不可能把男犯和女犯隔开。而且怎么能要求盗贼们不利用两个监狱之间的空隙过一次“十足的生活”呢?

  如果不是有盗窃犯的话,那么应该感谢“乌鸦车”给予我们和女人们相遇的短暂的机会。在监狱生活中,除了这里,还能在什么地方见到、听到和接触到她们?

  一九五0年有一次把我们从布蒂尔卡运往火车站。坐得很松快,一辆有长凳的“乌鸦车”总共才装了十四个人。全坐好以后,忽然又推进一个女的。她紧挨车门坐下。起先她是很害怕的,因为和十四个男人同坐在一个黑匣子里面,在这里她是得不到一点保护的。但是说过几句话以后,她明白了这里全是自己人,全是五十八条的。

  她自报了姓名:列宾娜,上校的子。她是紧随她的丈夫之后被捕的。忽然,一个根据年纪和瘦小的外貌看起来顶多是个中尉的沉默寡言的军人开口问她:“请告诉我,你跟安东尼娜-伊万诺夫娜在一块坐过牢吗?”“怎么,你是她的爱人奥列格?”“是。”“是伊万诺夫中校吗?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是。”

  这一声“是”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感受啊!它发自哽噎的喉头,它的更多是对音讯的恐惧而不是快乐。他移过去坐在她的身边。夏日的模糊暗淡的光斑透过两扇后车门上的两个窄小的栅孔进车斗,随着汽车的行进在车内闪动,在这个妇女和中校的脸上闪动。“侦查期间的四个月我同她蹲在一个监室里。”“现在她在哪儿?”“那时候她一心惦记着您!她对自己的案子一点也不在乎,只是为您担心。起先怕您也被他们抓进来。后来盼望您能得到比较轻的判决。”“她现在怎么样了?”“她怨恨自己连累了您。她太难过了。”“现在她在哪儿?”“您千万别害怕,”列宾娜已经像对待亲人一样用手贴在他前“她经不起这样的紧张。他们把她送到别处去了。她有点…您明白了吗?精神失常…”

  在六条行车线的大马路上,一团用钢板紧紧包裹着的小小的风暴如此平静地向前行驶着。它遇到红灯就停下来,要拐弯的时候就给信号…

  我和这位奥列格-伊万诺夫是刚刚在布蒂尔卡相识的。经过是这样:他们把我们关进了监狱交接处的隔离室,正在把我们的东西从保管室里取到这里来。他和我同时被叫到隔离室的门口去。在开着的门外的走廊里,可以看见一个身穿灰大褂的女看守员在翻他箱子里的东西。一块不知道怎么保存下来的金黄的中校肩章被抖落在地上。她自己也没有在意地一脚踩在那上面的两颗大金星上。

  她用皮鞋践踏着它,好像专门为了拍摄特写镜头。

  我指给他看:“请注意,中校同志!”

  伊万诺夫的脸色阴沉下来。要知道,他当时还保留着“公安机关是清白无瑕的”这个观念。

  现在又听到了关于子的事情。

  这些都是需要他在一个小时之内装进脑子里去的!
( ← ) 上一章   古拉格群岛   下一章 ( → )
读者小说网为您提供由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最新创作的免费经典名著《古拉格群岛》在线阅读,《古拉格群岛(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古拉格群岛的免费经典名著,请关注读者小说网(www.ddzzxs.com)